EN

工作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工作动态  >  正文

“上新了 古建筑”社会实践团队活动全程总结
作者:钟雨泽   时间:2020-08-20   点击数:

受现实因素的影响,我们的社会实践多在线上完成。实践过程共分为两大部分,七月二十日至八月初是前期准备时间,八月初至八月二十日是成果产出与总结阶段。

在准备阶段,我们根据古建筑保护现状与本次社会实践的特殊影响因素,在分析社会实践要求后,初步确定了本次社会实践的方向,即利用现代数字传媒技术对古建筑进行旅游向宣传和保护性宣传,并确定了江苏淮安状元楼和福建龙岩准星楼作为本次社会实践的主要宣传对象。鉴于我们的实践对象及实践性质,我们将团队定名为“上新了古建筑”,设计了团队logo,并以此注册了公众号。

考虑到我们缺乏关于现代民众对于古建筑认识的直接资料,我们决定以在读大学生作为主要调查对象,展开问卷调查。问卷涉及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对于古建筑保护、古建筑的旅游向开发、旅游文化了解程度、古建筑了解渠道等多个方面的调查,通过前期的问卷调查和调查结果梳理,我们得到了较为清晰直观的数据,并根据调查结论确定了实践的具体内容和成员分工。

鉴于线上实践的特殊要求,我们结合本专业特色,选取短视频、公众号推文、微博推文、新闻稿等多种形式,制定了多种宣传方案。

数据分析、前期准备、相关单位及人员交涉工作在八月九日全部结束,八月十日至十三日,摄影组成员分别前往江苏淮安河下古镇和福建龙岩准星楼与双友楼拍摄素材,拍摄取得大量优质影视频材料,为之后的宣传作品的制作提供了支持。

拍摄组进行素材录制时,小组成员讨论确定了之后宣传活动的主题,并根据摄影组当日成果开始了第一期宣传的制作。

八月十三日早,第一次拍摄完成,素材全部共享,江苏淮安河下古镇的宣传海报也率先完成,团队的两个宣传短视频通过抖音短视频软件进行了传播,“上新了古建筑”团队宣传初步开始。八月十三日晚,根据河下古镇素材制作的第一篇推文《曲廊影壁不解意,青瓦犹思当年炊——古镇故事》在微信公众号上新,获得较为不错的关注度,“上新了古建筑”团队获得初步成果。在八月十四日与八月十五日,团队将福建龙岩双友楼、准星楼的影视频进行加工整理,通过成员微博公开发布,并附团队宣传链接,起到了多平台的联动作用,提高了人们关注度。八月十六日,摄影组进行二次拍摄,补充素材,同时与河下古镇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协商,河下古镇相关单位将采用我们团队制作的宣传片在官方网站投放。

经过两天时间的素材整理、文案采写、推文编辑和视频制作,八月十八日十九日,龙岩准星楼、双友楼的公众号推文定稿,同时,与河下古镇相关单位合作的宣传视频最终定稿,并相继在“上新了古建筑”微信公众号和“视听淮安”公众号推出,并获得不错的关注度。至此,“上新了古建筑”团队主要对外宣传任务完成,对河下古镇、龙岩双楼的相关推文和宣传视频全部发送,团队成员的实践日记、校内投稿等也均获得不错反响。

通过这次实践,我们了解到传媒专业对社会意识需要一个较为准确的判断和认识,了解公众认知才能把握方向,做新闻能够发掘有助于社会进步的报道,做传播能够积极有效地带动社会正向风气,但这种社会认识是不可能通过本本主义得来的,非要经过一番实践才能得到。

古建筑只是社会中很小一部分,人们对古建筑的认识、态度等也只是一个微小而简单的认知,但这种简单认知却正是一个锻炼的极佳机会。民意调查了解、宣传转变态度、社会教化,这些十分复杂的问题在古建筑这个较小的主题下得到了简化,也因此成为我们探索、努力的可以追求的目标。

同时,这又是一个较为宏达的主题,这主要从文化角度探讨。古建筑很大意义上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代表之一,相当于数百数千年的文化承载,是一种想到就令人倍感压力的存在。在这次实践中,无论拍摄、文献查找、文案编辑还是最后的成果观看,我们团队每个人都感到被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包裹,毫不夸张地说,这一个月是与中国文化并肩而行的一个月,令人印象深刻。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古代文学的教育早已普及,与之相应的,人们对典籍和古代文献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汉代马王堆《老子》的出土为老子研究提供了新的文献线索,引起当时很大轰动。同时,古玩行业的发展也使得人们开始重视身边的古董,开始有意保护。但是,教育涉及较少并且无法快速变现的古建筑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从我们的调查统计结果看,政府保护不力、地方民众不重视、开发过度、私人损毁等现象十分普遍,我国作为古建筑现存大国,但保护措施做得却不尽如人意,保护意识也十分淡薄。灵宝古城的淹没,镇远邹泗钟祠牌楼的拆毁,因城市建设被拆除的圆明园万春园三孔桥,这些都是活生生的例证。古建筑与典籍等不同,影视资料能够把典籍的所有信息记录下来,但古建筑因其规模、因其固定性,是无法仅凭影视资料再现的,古建筑的损毁是完全的、不可逆的,无法实地进行的古建筑研究可以说毫无价值了。

加深人们对古建筑的认识,提高人们的保护意识,寻找古建筑开发与保护的平衡点,推动古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这就是我们团队实践的意义,也是推动我们实践的动力。

传播需要人才,古文化继承需要人才,发展与传承并非无法兼容,可持续发展完全可行,在保护中适当开发,在开发时注意尺寸,不仅古建筑,一切的发展,都可以做到持续而健康。

(文/钟雨泽)